学术讲座回顾|吴功青:意义的丧失与重建

发布时间: 2024-05-16 10:30:26 已阅读:

5月13日晚,讲座“意义的丧失与重建:近代哲学的目的论难题”在绩镛楼3201教室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功青为大家作主题报告,本次讲座为西南大学151amjs澳金沙门“问道·闻道”学术论坛系列活动之一,由西南大学哲学系谭杰老师担任主持人,西南大学哲学系刘阿斯老师担任评论人。重庆大学博雅学院石绘老师、西南大学文学院时嘉琪老师以及近三十位本科生、研究生同学参与了本次论坛。

本次讲座主要围绕西方近代哲学的目的论问题展开文本分析和具体的哲学史思想脉络阐明。讲座伊始,吴功青教授介绍了西方的目的论传统,吴老师强调了不同形态的目的论体系,塑造了自然世界和道德世界的意义,但随着近代科学革命的爆发,目的论开始陷入危机,由此引出近代的目的论危机与培根对“四因说”的批评。随后,吴功青教授一一介绍了斯宾诺莎对目的论的瓦解、莱布尼茨对目的论的重建以及目的的丧失与虚无主义危机三大主题。

在斯宾诺莎对目的论的瓦解部分,吴老师首先比较了斯宾诺莎和笛卡尔对目的论的态度,强调斯宾诺莎对目的论的态度比笛卡尔还要激进。吴老师分析了斯宾诺莎的对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瓦解,探讨了“形式因的意义”、“形式”、“否定共相”、“力量”、“努力与个体本质”、“世界的动力化”、“无始无终的世界”、“目的的丧失”、“动力化的伦理学图示”、“超善恶”、“目的论的残余”等问题,最后指出真正的困难在于:斯宾诺莎的实体到底能赋予我们什么样的意义?

在莱布尼茨对目的论的重建部分,吴功青教授提到,莱布尼茨对斯宾诺莎的哲学后果不满,力图从对单子论开始,重新构建目的论(自然的、道德的和神学的),赋予自然世界和道德世界以意义。吴老师阐述了单子的本质、单子的完整程式、先成论等问题,强调莱布尼茨不仅坚持自然目的论,而且坚持道德目的论,将灵魂和身体、目的因和动力因的这种和谐归为上帝的前定和谐,莱布尼茨认为动力论和目的论的和谐还表现为自然与恩典的和谐。吴老师还针对莱布尼茨的初衷提出了“自然与恩典的和谐” 残留的问题,指出其问题在于自然与恩典并非总一致,善恶的回报往往相反,并对这种一致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吴老师认为这种一致虽然维护了恩典,但也使得自然陷入非自然化解释,动力论和目的论之间,始终难以获得根本的一致。

在目的的丧失与虚无主义危机部分,吴功青教授分别提到了康德、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等人。康德对自然完全做了动力化的解释,只在道德世界保留了目的论;黑格尔的目的论则力图将传统的形而上学推向顶点,伴随着黑格尔哲学的解体,目的论也几乎走向终结;尼采的“权利意志”,拆解了意志的理性内涵;海德格尔则将目的论归入形而上学的衍生品,完全加以拒斥,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拆解,导致目的论彻底丧失,引发了日益广泛的虚无主义危机。

最后,吴老师总结性地指出,当代科技哲学、自然哲学和道德哲学中,目的论始终有一种广泛的回归趋势。今天,我们需要在新科学革命的背景下,结合中西方传统,自觉地思考目的论的意义、可能及其限度,为我们的生活寻求更加坚实的基础。

吴老师的主题报告结束之后,主持人谭杰老师对吴老师的讲座内容进行了简略的哲学史梳理,高度评价了吴老师讲座的脉络性与新颖性,并在英国经验论的另一条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理路上回应了吴老师关于目的论的分析。刘阿斯老师对讲座进行了评议并围绕世界的本性、爱的力量、理性的力量提出了三个更为开阔的问题,吴老师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回答。

在互动环节中,在座师生就“行动没有目标和方向、失去了某种限制的时候,下放到个人是否会导致普世价值的缺失”“斯宾诺莎的想法是否是对人本身欲望的肯定”“莱布尼斯建立自由意志过程中,自由意志的自由哪里体现”“莱布尼斯对斯宾诺莎有什么继承和肯定”等问题与吴功青教授进行讨论,吴功青教授真诚又不乏风趣地回答了师生们的问题,让在座的师生都受益匪浅。

本次讲座由西南大学151amjs澳金沙门主办,中希文明互鉴中心、西南大学2035先导计划哲学百年中国化研究团队、西南大学2035先导计划基层治理共同体研究团队等共同承办。


 


专家档案

吴功青,1982年生,安徽省岳西县人。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玉章青年学者。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文艺复兴、近代哲学、中世纪哲学,著有《魔化与除魔:皮柯的魔法思想与现代世界的诞生》(北京三联书店,2023年6月)《上帝与罗马:奥利金与早期基督教的宗教-政治革命》(上海三联书店,2018年6月)。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世界哲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主持和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三项,中国人民大学重大规划项目一项。长期讲授“西方哲学史”、“早期现代哲学选读”“中世纪哲学”“希腊化罗马哲学”“柏拉图的《理想国》”等课程。